在火遍大江南北的經典電視劇《亮劍》的最后一集中,李云龍在軍事學院的論文答辯上闡述了對軍隊戰斗意志的觀點,談到部隊的戰斗精神源于部隊的傳統,而傳統是部隊的性格和氣質,這種性格和氣質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依據這一觀點,筆者想從四大黨衛軍師的首任師長著眼,考察其戰斗力的養成。
“警衛旗隊”師首任師長是約瑟夫·澤普·迪特里希黨衛軍大將,他出生在巴伐利亞鄉村,家境貧寒,沒受過太多教育,早年就浪跡社會,參加過一戰,因為作戰勇敢獲得過鐵十字勛章,晉升至軍士長,特別是德國最早一批坦克兵。戰后,迪特里希當過警察和海關官員,從事過很多工作,1928年成為希特勒的保鏢,進而成為“警衛旗隊”的創始人,迪特里希以農民式的質樸和忠誠贏得了希特勒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迪特里希并不欣賞黨衛隊領袖希姆萊,只忠于希特勒本人。迪特里希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更談不上高超的指揮能力,但他對待部下有一種父輩般的嚴厲和關懷,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在部下當中很有威望,被官兵稱為“老爹”。盡管他軍事能力非常有限,卻是凝聚整個師的精神核心,至于指揮作戰自然由參謀長負責。因此,“警衛旗隊”師內部的氛圍非常團結,凝聚力很強,不過若論作戰素養,怕是略低于“帝國”師和“維京”師,還曾經背負過“柏油馬路士兵”的罵名,畢竟他們的領袖并不是一個精通軍事的人。